中国猪业 ›› 2023, Vol. 18 ›› Issue (6): 42-45.doi: 10.16174/j.issn.1673-4645.2023.06.007

• 品种繁育 • 上一篇    下一篇

非洲猪瘟背景下规模化猪场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要点及效果

刘佳,陈华云,陈建华,余群莲   

  • 出版日期:2023-12-25 发布日期:2023-12-25

  • Online:2023-12-25 Published:2023-12-25

摘要: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仍然严峻,且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敏感药物,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,才能实现有效防控,而批次化管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。猪场实行批次化生产可以有效提高内部的生物安全,有利于防控非洲猪瘟等生猪疫情。母猪批次化管理是利用生物技术,按计划组织批次生产,大幅提升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高效管理体系,主要包括同期发情、同步排卵、同步配种和同期分娩等过程。本文主要介绍了周批次化生产的方法及效果,并对其优势和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讨论,为今后规模猪场做好批次化生产调整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。

关键词: 母猪, 批次化生产, 非洲猪瘟, 生物安全

[1] 戴江河, 王秀锦, 张军, 等. 用更切合实际的关键指标参数来评价猪场生产效率[J]. 国外畜牧学(猪与禽), 2022, 42(6):68-69. [2] 迂斌, 李慧, 颜运秋. 母猪批次化管理简解[J]. 浙江畜牧兽医,2022, 47(6):24. [3] 王迪, 程家园, 刘小鹤. 母猪批次化生产组织实施及管理要素[J]. 四川畜牧兽医, 2023, 50(1):43-44. [4] 刘玉, 林萌萌, 张琰丽, 等. 批次化生产方式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[J]. 畜牧兽医杂志, 2022, 41(5):31-32,35. [5] 李庆华, 兰云, 孙龙, 等. 母猪批次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[J].中国猪业, 2020, 15(2):45-50. [6] 刘向东. 批次化生产母猪生产管理要素[J]. 猪业科学, 2022,39(6):52-54. [7] 任广辉, 樊翠华, 叶放, 等. 批次化生产管理实践要点总结[J].猪业科学, 2022, 39(3):30-32. [8] 雍茂龙. 新建猪场批次化生产导入与应用[J]. 四川畜牧兽医,2022, 49(12):42-43. [9] 江华, 董海兵, 曲向阳, 等. 猪场批次化生产管理及相关技术的研究[J]. 国外畜牧学(猪与禽), 2022, 42(4):47-50. [10] 李良华, 董斌科, 宋忠旭, 等. 概念养猪: 批次化生产实践与关键技术[J]. 湖北农业科学, 2021, 60(S2):350-354. [11] Gadd J, 周绪斌, 张佳, 等. 现代养猪生产技术———告诉你猪场盈利的秘诀[J]. 国外畜牧学(猪与禽), 2015, 35(12):45. [12] 梁逸夫. 母猪批次化管理和精准饲喂技术研究[D]. 武汉: 华中农业大学, 2023. [13] 段秀乾, 王金泉. 批次化生产模式在猪场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分析[J]. 新疆畜牧业, 2020, 35(3):16-20. [15] Driancourt MA, Cox P, Rubion S, et al. Induction of an LH surge and ovulation by buserelin (as receptal) allows breeding of weaned sows with a single fixed-time insemination[J]. Theriogenology, 2013, 80(4):391-399. [16] 平作军. 做好母猪批次化管理[J]. 养殖与饲料, 2023, 22(1):48-50. [17] 王冶. 浅谈母猪批次化管理在猪场生产实践中的应用[J].猪业科学, 2021, 38(6):38-40. [18] 孙志勇. 母猪精准批次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[J]. 畜牧产业,2021(8):17-19. [19] 辛海云, 李宝红, 孟繁明, 等. 定时输精技术在母猪繁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[J]. 广东农业科学, 2021, 48(8):106-115. [20] 杨小伟, 刘玉, 王国琪. 定时输精技术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[J]. 国外畜牧学(猪与禽), 2022, 42(3):49-51. [21] 李盈, 郭旭, 陈成思. 生猪人工授精相关环节的技术要点探讨[J]. 中国猪业, 2022, 17(6):45-48. [22] 吴丽艳, 李洪, 彭智刚. 批次化生产减少激素使用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[J]. 中国猪业, 2019, 14(8):50-56. [23] 牛鹏飞. 生产实践中母猪批次化技术评估[J]. 猪业科学,2022, 39(3):52-54. [24] 王海峰, 白天, 张腾, 等. 非洲猪瘟疫情下不同批次化生产的对比及总结[J]. 猪业科学, 2022, 39(3):42-46.
[1] 徐桢,贺媛媛,刘凯,曹亚鸽,李莉,卫恒习,张守全. 烯丙孕素处理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[J]. 中国猪业, 2025, 20(2): 75-83.
[2] 李洪,戴琦,熊汉成,吴丽艳. 不同有效精子数的自动仿生输精技术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[J]. 中国猪业, 2025, 20(2): 84-92.
[3] 张汉宁,兰干球,梁晶. 饲料中添加地黄多糖对母猪繁殖性能和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[J]. 中国猪业, 2025, 20(2): 93-100.
[4] 孙永刚, 张天阳, 杨月春, 岳雷, 房峻松, 于涛, 苏东雪. 丹法杂交与法法杂交二元母猪生长性能比较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6): 42-49.
[5] 梁艳茹, 缪良林, 田先林, 李霞. 低胎次妊娠母猪背膘变化对产仔性能的影响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6): 50-59.
[6] 章红兵,陶志伦,吴义师. 家庭农场健康养猪模式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5): 43-48.
[7] 漆信桥,刘天强,祝丹,徐志文,唐华侨,张勋,邓毅. 发酵中草药提升母猪抗病性能的应用研究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5): 68-74.
[8] 孙浩铭,陈嘉辉,朱 君,贾 楠,李 斌. 母猪发情智能诊断技术及装备研究进展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4): 70-77.
[9] 许建春,吴先华,潘红丽,凌 洪,金宣讲,卓 清,苏 胖,李 宇. 不同厂商烯丙孕素对后备母猪同期发情以及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4): 19-24.
[10] 张人俊,彭启凤,潘 鸿,张 毅,沈朝建,刘 平. 非洲猪瘟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4): 25-36.
[11] 邓 毅,漆信桥,张继甫,张 勋,周娜娜,徐志文,刘天强. 养猪场烟雾消毒机消毒效果评价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4): 37-43.
[12] 卢晓芳,冉茂良. 胎次和配种季节对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3): 85-92.
[13] 白雪,莫玉鹏,李茂宁,郑浩东,陈思宇,王晓晔. 一例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控风险分析[J]. 中国猪业, 2024, 19(1): 57-62.
[14] 金贵兵, 杨丁, 金仕强, 邹仲航, 牟燕平, 古从伟, 杨倩. 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研究现状[J]. 中国猪业, 2023, 18(6): 73-81.
[15] 陆田甜, 陈华云, 余群莲. 浅谈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[J]. 中国猪业, 2023, 18(6): 82-86.
Viewed
Full text


Abstract

Cited

  Shared   
  Discussed   
[1] 王丽娜, 殷贵鸿, 韩玉林, 杨光宇, 王令涛, 胡卫国, 唐建卫, 高艳, 祁勇, 于华强, 吕永军, 李顺成. 小麦新品种国审周麦22号生长发育、生理特性及灌浆规律研究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91 -94 .
[2] 陈婵娟,汪恩国. 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流行原因调查分析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87 -90 .
[3] 杨玉珠,段海春,单艳,吴桂仙,王勤. 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筛选试验研究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79 -81 .
[4] 谢志坚,刘婷婷,杨钏杰. 2017年云南省金秋联合体普通玉米区域试验(中海拔组)结果分析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62 -66 .
[5] 郭庆辰, 崔汉良, 孙铭元, 吴春来, 郝敬爽, 窦秉德. 玉米育种转型期的困惑与思考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6 -9 .
[6] 程星,秦海英,王丹,高霈,谢文芳. 濮阳市2016年度小麦生产现状及技术需求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48 -49 .
[7] 廉竞, 韩全红. 辽宁省玉米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4 -5 .
[8] 颜有明,傅永兴,罗祠平,郭建忠,陈桂荣. 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38 -39 .
[9] 王朋,孙杰,赵青,张志高. 水稻产量与株型演进特点的研究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36 -37 .
[10] 魏建成,江成君,张建军. 镇巴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[J]. 农业科技通讯, 2018, 0(5): 34 -35 .